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83|回复: 124

[原创]清宫十二钗(公主.正册)——2月28日更新“刁蛮千金——固伦端敏公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4 19: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原载于仙袂飘飘个人博客,授权乾隆网独家转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作者保留一切维护原创的权力。


前言:待发文之前,飘飘要先行解释一番。

首先,这《清宫十二钗》形同《金陵十二钗》。因其创意来源于此,也可谓是一种效仿。自然,飘飘远没有芹溪先生之才华,又不肯藏拙,于是便有了这篇效颦之瑕作。

其次,这《清宫十二钗》不同于《金陵十二钗》。彼是文中虚拟,吾乃确有其人;彼若现世亲见,吾乃以今论古。因其本末者皆所异也,不可同日而语。

况《石头记》中曾云:“〈金陵十二钗正册〉者,即贵省中十二个冠首女子之册。余者庸常之辈,无可录也。”由此可看,《金陵十二钗》所录女子皆是才貌性情出众。吾之《清宫十二钗》中所录者竟无一人乃亲见其才容,因入选之标准非“其人”,而乃“史录”。册中所收者,皆以史为鉴,以时为序。不论其性情才貌是否冠首,乃论其生平竟事可有所观。如是!如是!

另注,吾自知才学浅薄,尤以诗文见短。为合篇幅,只得胡乱诌来,因难登大雅之堂,甚是羞惭。如观之诸君有长于此者,竟可补拙。或增添曲文,或修其前诗均可,亦算取乐之法。另册中所录人选,乃一家之言,如有他见者,恭请赐教。言者可留于帖上,待诸君共鉴,吾自感激不尽。

仙袂飘飘敬上

目录:
  
一、芳姿珍重——东果公主

圣朝血脉第一宗,为酬公忠降玉重。纷争皆由额赫起,卅载恩情终是空。

  
二、喋血宫廷——哈达公主

性如烈火气乖张,家帷不靖奸佞藏。早知魂丧萧墙隙,何苦生于帝王乡。

  
三、梅开二度——固伦淑慧长公主

雨露偏泽赤玉身,辗转终逢二度春。慧德遍济无方地,寿禧更眷有福人。

  
四、饮痛今生——和硕恪纯长公主

婚媾原为靖边疆,奈何忍看夫子丧。纵使晚年君恩重,难消心头痛怨长。

  
五、乱世漂萍——汉家公主孔四贞

父勋得享少荣华,骨肉尽失恨无涯。一待干戈皆平弥,满朝汉世何处家?

  
六、刁蛮千金——固伦端敏公主

王府金枝深宫成,尊承三朝气自横。谁言为人必恭谨,骄纵依旧贵终生。

  
七、圣祖明珠——固伦荣宪公主

性自温诚气自瑶,敦柔不恃皇家娇。圣朝独膺固伦例,徽德淑誉万世昭。

  
八、草原巾帼——固伦恪靖公主

立心公廉立政明,巾帼不输须眉英。试看玉叶满青卷,几人堪配尧舜名?

  
九、大漠红颜——和硕淑慎公主

幼年罹逢生父难,深宫禁苑望秋婵。纵然堪得仙郎配,终究孤鸿形影单。

  
十、天之娇女——固伦和敬公主

独继纯皇嫡血脉,嘉承萱堂柔姿态。和藩不必离乡远,悲喜皆因夫成败。

  
十一、盛世挽歌——固伦和孝公主

神龙暮年得明珠,万般珍爱尤不足。一朝换代新君立,半世坎坷同谁诉?

  
十二、末代粉侯——固伦荣寿公主

生逢末世运纷纷,紫禁重霄淫雨沉。忍看天朝湮灭尽,几番浮华几分真?


 

(一)芳姿珍重——东果公主

 

圣朝血脉第一宗,为酬公忠降玉重。纷争皆由额赫起,卅载恩情终是空。

 

 

作为大清皇朝的第一位公主,东果公主生在了太祖呕心沥血开创基业的初期。在这个时期里,她并没有能够享受到作为一个真正的公主所应有的富贵与尊崇,而是更多地为父亲以及家族的大业贡献。

 

 

万历六年,东果公主出生了,她的母亲是清太祖的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札青,而东果公主正是年轻的太祖皇帝第一个子女。事实上东果并不是这位公主的名字,而是她后来的丈夫何和礼的部族姓氏。这个姓氏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后来的董鄂氏,二者都是donggo的译音。

 

 

万历十六年,年仅十一岁的东果公主就被父亲努尔哈赤嫁给了前来归顺投附的满洲大族珲春部长栋鄂氏何和礼。此时的何和礼已经二十九岁,比年幼的东果公主整整大十八岁。

 

 

这是一桩再典型不过的政治婚姻,努尔哈赤打算利用这桩姻缘将在他创立大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何和礼牢牢拴在自己的身边。正如努尔哈赤所料,饱受隆恩的何和礼果然在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以及日后后金建立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后金五位开国重臣之一。

 

 

但是事情的开始却远没有努尔哈赤想象得那么顺利。此时的何和礼已经是一个有妻有子男人,而他的妻子却也不是等闲之辈。当何和礼的妻子知道丈夫即将另娶他人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的妇人一样忍气吞声。相反,她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愤怒与不满,并且将这种不满演变成为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对于这样的结局,是努尔哈赤事先没有想到的,婚媾之好本身是为了拉拢和壮大自身的势力,如今却找来了内部的兵祸之灾。但是,努尔哈赤毕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精明的领导者。她没有因为何和礼妻子的叛战而恼怒,或是因此而下达坚决剿灭的命令。相反,他用一种君王特有的宽大胸襟包容了这件事情。他亲自面见了何和礼的妻子,并且对她晓知以情,动之以理,并且许下了种种的承诺。最终使得何和礼的妻子罢兵请降。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努尔哈赤会允许这样一个女人象从前一般在家中享受优越的权利。事实上,在之后的日子中,凡是承袭何和礼世爵的子孙,全部都是由东果公主所生,而他前妻生育的子女却不被允许列明其中。同时,人们还给了这个女人一个称号“额赫妈妈”,以次来讽刺她缺乏贤淑的德行以及温让的品质。这种称呼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可谓刻薄之极。

 

 

表面上看来,事情虽然不断的向有利于东果公主的方向发展,但其中的艰难依然可想而知。毕竟东果公主在下嫁何和礼的时候只有十来岁,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女孩儿。在同一个屋檐下,面对年长自己近二十岁的丈夫,以及丈夫那因妒嫉不惜夫妇兵戎相见的凶悍前妻,日子肯是很不好过的。尽管随着父亲事业的成功而日渐提高了个人的地位,直到成为大金国的固伦公主,可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辛勤以及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东果公主承袭了母亲佟佳氏温婉贤惠的性格,一心一意的相夫教子,默默地为家族做着贡献。天命九年八月,六十四岁的何和礼终于在功成名就之后寿终正寝。从此,四十六岁的东果公主带着丈夫留下的六个儿子,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守寡生活。

 

 

虽然是守寡,但好在几个儿子不论是否是她亲生还都算孝顺,并且多有所作为。四子和硕图亲上加亲娶了代善的女儿,都类跟随太宗四处征战,屡立战功。

 

 

顺治九年七月,这个大清帝国的第一公主,这个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金枝玉叶,在经历了大清国从创业到立国的艰辛曲折;经历了的了满洲人从关外到关内的昂扬崛起;经历了爱新觉罗家族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宏伟历程之后,东果公主终于含笑而终,享年七十五岁。

 

 

入选理由:毋庸缀言,只这第一公主的身份即可入选。毕竟每一个“第一”都是值得纪念的,况其女德淑范也确然堪道。

 

 

请继续关注:《清宫十二钗(二):喋血宫廷——哈达公主》

 

 

[em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2 15:10: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果格格,在应该享受公主待遇的年纪没有享受,因为那时她的父亲远没有成就,而在倾尽自己青春去换来政治的需要时,却——

(期待楼主后面的大作)

[em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5 14: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23: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宫十二钗(二):喋血宫廷——哈达公主

  性如烈火气乖张,家帷不靖奸佞藏。早知魂丧萧墙隙,何苦生于帝王乡。

 

 

************************************************************************************************  
  引子、

************************************************************************************************  
  
  如果我问你,作为一个清朝公主,什么事是会让你发愁和担忧的?是能不能得到父母的宠爱,与兄弟姐妹关系如何,还是将来是否婚姻幸福?我想,不论你的答案是怎样的,肯定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会不会丢掉性命”。没错,除了疾病和意外之外,几乎没有哪个清朝公主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过,古有“刑不上大夫”,就更别提金枝玉叶的公主了。可是飘飘今天要为你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丢掉了性命的公主,一个在自己的亲弟弟手中丢掉了性命的公主。

************************************************************************************************  
  一、

************************************************************************************************  
  
  出生在万历十八年的莽古济是清太祖的第三个女儿,生母是努尔哈赤的继妃衮代。
  

  衮代在嫁给努尔哈赤之前曾是他堂兄戚准的妻子,戚准去世之后,由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衮代这才再嫁给努尔哈赤,成为他的继室。与努尔哈赤结合后,衮代先后为他生育了三子一女,他们是:莽古尔泰、德格类、费扬古(待定)和莽古济。
    

  莽古济的幼年,经历了建州女真最艰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努尔哈赤一路向上为最终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十二岁那年,莽古济出嫁了,同别的姐妹一样,她的婚姻也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成为了父亲实现宏图霸业的有效工具。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从头说起。
  
  
  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关内,海西四部(叶赫、哈达、乌拉、辉发)一直是大明朝廷控制关外各部的重要帮手,同时也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过程中的心腹大患。这里面,哈达部在其首领万汗在位时,曾是海西四部中最强大的部落,并成为四部的盟主。

  
  随着时间及局势的变化,叱诧一时的哈达部势力逐渐衰弱。与此同时,由于叶赫首领纳林布禄的挑唆,本身就纷争不断的哈达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万汗的孙子孟格布禄在与两个伯父的争权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哈达的新首领。
  
  
  然而事情却远没有结束,野心勃勃的纳林布禄趁着哈达内斗元气大伤的机会对其发动进攻,企图一举吞并哈达。面对叶赫的侵略,孟格布禄已无招架还手的能力,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求救于姻亲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曾娶万汗的养女阿敏格格)。
    
  
  一向关注海西局势的努尔哈赤自然不会坐视叶赫的壮大,于是便派出援军支援孟格布禄。得知建州出兵消息的叶赫贝勒大吃一惊,他并愿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努尔哈赤发生正面冲突,于是便另谋出路。他看准了孟格布禄好色善变的性格,私下里与之和解,还答应将已经许配给努尔哈赤的叶赫美女东哥转嫁给他。
  
     
  不出叶赫贝勒所料,孟格布禄果然又临阵反水,同叶赫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向建州宣战。得知此事的努尔哈赤不禁大怒,于是派军队攻打哈达,最终在当年的九月打败了孟格布禄并将其俘虏。
  
     
  努尔哈赤对哈达的行动触动了大明朝廷的神经,为了不继续扩大事态,政府紧忙出面干涉。在明朝的压力下,努尔哈赤不得不做出退让,撤出占领哈达的军队,将哈达的主权交还给该部贵族。但是,努尔哈赤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信任孟格布禄这个朝三暮四的人。于是他便以“淫恶不法”的罪名将其诛杀,然后扶持孟格布禄的儿子吴尔古代成为了新的哈达首领。
    
  
  尽管在目前的局势下,建州无法从名义上正式吞并哈达,可为了在实现实质上的控制,努尔哈赤又做出了另一个决定,那就是把自己的女儿莽古济格格嫁给吴尔古代。就这样,在这场强势的联姻下,年仅十二岁的离开费阿拉城嫁到了哈达。从此,她又多了另一个称呼——哈达公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51:0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23: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

************************************************************************************************   
  
  莽古济出嫁当年,建州就正式吞并了哈达部落,吴尔古代作为建州的女婿,既没有立场更没有能力进行反抗。莽古济的婚姻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此为止,哈达公主莽古济的生活似乎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她与丈夫平静的生活了二十几年,这期间他们不但生儿育女,还水涨船高的跟随大金国的建立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主、额附地位。天命年间,喜事连连的哈达公主又亲上加亲的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大哥代善的长子岳托和弟弟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称心如意。也许在当时的哈达公主看来,她的一生都会这样顺顺利利的度过了,然而万万没有料到,若干年后,属于她的命运轨迹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并且无可挽回的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天命末年是哈达公主人生的重要分水岭,在这一年里,她失去了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亲人,一个是父亲努尔哈赤,另一个是丈夫吴尔古代。
  
     
  父亲的去世使得整个大金国的朝局发生巨变,经过一阵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风波之后,皇太极成为了国家的新君主,而莽古济却因为丈夫的去世变成了一个寡妇。
  
     
  这一年,她三十七岁。
  
  
  皇太极继位后,继续拓展着努尔哈赤未尽的事业,一面向西平定扎鲁特蒙古的叛乱,一面不断向东扩张。天聪元年七月,原属于察哈尔的蒙古敖汉、奈曼等部因无法忍受林丹汗的欺压,遂率全族归附大金。
    
  
  这对皇太极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明朝为了牵制满洲的势力而极力扶持林丹汗所在的察哈尔部,如今敖汉、奈曼的归附大大地削弱了林丹汗的势力。
    
  
  为了向来归的部落表示优抚之意,皇太极将敏郡王阿巴泰的女儿嫁给了奈曼贝勒衮楚克,而把新寡的姐姐莽古济嫁给了敖汉贝勒琐诺木杜棱。
    
  
  从表面上看,这段联姻仿佛很正常,因为当时满蒙高层贵族通婚是极其司空见惯的事情,皇太极的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细细斟酌的话,却又不难看出皇太极在这件事上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
  
     
  老实说,在最初满人的习俗里,女人改嫁是很普通,连清朝的公主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是当我们翻看过清朝公主的资料后却发现,大部分改嫁过的公主在第二次嫁人的时候,年龄都在二十岁以下。比如莽古济的妹妹穆库什再嫁时十七岁,后来的阿图公主再嫁时十六岁。换句话说,她们第一次婚姻持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守寡的时候也都非常年轻,改嫁自然是情理中事。
    
  
  可莽古济却不同,她的第一次婚姻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吴尔古代去世的时候,哈达公主已经近四十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的社会对于女人来说实在不年轻),并且自己的儿女也大都成家立业,甚至已为人祖母。作为弟弟的皇太极不把自己的女儿或者其他年轻的宗室女子嫁给琐诺木杜棱,偏偏选中了“一把年纪”的姐姐莽古济,这是他对寡居姐姐的恻隐之心吗?我看不尽然。

************************************************************************************************  
  三、

************************************************************************************************      
    
  后来的种种事实表明,皇太极对于衮代所生的几个异母姐弟根本没有丝毫亲情可言,他们悲惨的结局甚至反映了皇太极对于这支手足深深的仇恨。当然在这一点上飘飘一直心存疑问,皇太极为什么会如此憎恨莽古济兄妹几人呢?仅仅是因为莽古尔泰在权力上对他的威胁,或是皇太极个人的心胸狭窄吗?好像并不全是这样。
  
     
  在四大贝勒里,除了古尔泰以外,被皇太极清除掉的还有贝勒阿敏。尽管皇太极对阿敏也恨之入骨,可阿敏的几个兄弟济尔哈朗、费扬武等人并未受到牵连,反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甚至是对被他逼死的阿巴亥大妃的三个儿子,皇太极也没有痛下杀手。由此看来,皇太极并不是一个不明事理、极端冷血的人。


  如果单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审视事事的话,那么一个皇帝因为政治上的争斗作出残杀手足的行为就并非不可理解。反观皇太极,他在巩固地位的斗争中,每一次出手目标都极其明确清晰,而非一味地滥杀无辜,赶尽杀绝,唯有对莽古尔泰兄妹例外。在莽古尔泰死后,皇太极始终不肯放过莽古济,还有一向人缘极好,忠心耿耿的德格类和年仅十几岁,毫无危害的费扬古。不仅如此,连他们的后人也难逃厄运,不但遭到了灭顶的惩罚,还被驱逐出了宗室家谱。这种极端的手段实在是令人费解,仅仅用政治利益的需要已经无法作出解释,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过节孕育了皇太极心中如此深刻仇恨呢?
    
  
  在此,飘飘大胆的推测,这一切也许都跟莽古济的母亲衮代有关。衮代和皇太极的母亲孟古的关系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的交代,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她们之间仿佛是一种承接的关系,即孟古的到来取代了衮代的地位。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孟古其实是占有优势的。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孟古是否做过的大妃似乎还存在争议,但努尔哈赤的确对她相当看重。出身和年龄的优势注定了孟古必将成为衮代最大的威胁,也注定了两个女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只是现在再去讨论两人到底谁更得宠似乎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在努尔哈赤面前,真正称得上一个“宠”字的恐怕只有阿巴亥一人,而孟古姐姐和衮代在这方面很难分出上下。
  
  
  过去,由于孟古娘家与努尔哈赤之间的尖锐冲突,使得大部分人都把对孟古的关注点放在了这个上面,从而忽视了她在建州后宫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同理,对孟古英年早逝的解释大多也集中于她夹在在夫家、娘家斗争中两难的境地。当然,这肯定是原因之一,至少是在她病危的时候加速她死亡的原因。可除此之外,孟古生活上还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不如意会不会跟后宫的争宠有关,会不会跟衮代有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从皇太极对衮代子女的严酷无情中似乎透漏着些许线索,那就是孟古与衮代之间可能存在的十分激烈而深刻的冲突,甚至是有可能导致孟古早逝的隐隐源头。话至此处,点到为止。
  
  
  我们再说回来,既然皇太极让莽古济再嫁并不是出于对她的体恤,那么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对姐姐的不满和厌恶之外,就要说到她再婚的对象琐诺木杜棱了。
  

  事实上,对琐诺木杜棱来说,归附大金实在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归顺后受到的种种制约与管束也令他极为不满。更重要的是,皇太极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动辄因为一些小事对他进行惩罚。

  
  正是由于皇太极对琐诺木杜棱的疑虑与猜忌,促使他没有将自己的女儿或其他宗女下嫁,而是选中了他同样心存疑忌的姐姐莽古济。在这里,飘飘不愿意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解释皇太极的行为,但从莽古济的这次婚姻,到后来莽古尔泰的暴死,德格类的暴死,以及哈达公主被仆人和丈夫共同出卖联系起来,总不免让人隐约嗅到了阴谋的气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51:5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23: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

************************************************************************************************    
  
  嫁到敖汉的哈达公主日子很不好过,与其他再婚夫妻相比,年近四十的莽古济想要获得丈夫的疼爱几乎是不可能。而在不明真相的琐诺木杜棱看来,哈达公主就是皇太极安插在他身边的一个眼线,防之犹恐不及。况且他早已拥有众多宠妻爱妾,家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哈达公主的进门无疑打破了这种格局的平衡,自然会招来种种的不满与嫉恨。
    
  
  在琐诺木杜棱的诸多妻妾中,最得宠的是敖汉大臣托古的妹妹。她得宠的原因除了个人的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仰仗着哥哥托古。托古一向是琐诺木跟前的宠臣,琐诺木对他非常依赖。因而这兄妹俩个人对于琐诺木来说早已超出了臣子、女人的界限,他们是他的亲信、心腹,是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到此为止,哈达公主想要融入这样的新家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环境的压力使得本身就性情急躁的情绪渐渐变得更加敏感而偏激。
    
  
  哈达公主与托古兄妹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她总是认为他们会煽动琐诺木加害自己(当然,这不是没有可能),时时处处小心提防,甚至还会向皇太极诉说,希望弟弟能帮助自己除掉托古。然而,请求的结果并不是托古被杀死,而是琐诺木得知了公主告状的消息。这一下更加深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为了回击妻子,琐诺木假借醉酒的机会也向皇太极进言,暗示他将会被某些兄弟谋害。
  
     
  琐诺木的话让人触目惊心,这几乎是在明指莽古尔泰诸人。不管琐诺木的行为是出于本意,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利用,或者干脆是事后用来掩饰的借口,对哈达公主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为她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终于在天聪五年,莽古尔泰出事了,他因为对皇太极不敬被削掉了大贝勒的头衔,同时也失去了军权。如果你看过相关史料的话就不难发现,他的获罪根本就是皇太极为性情莽躁、有勇无谋的莽古尔泰设下的圈套。一年后,莽古尔泰“以暴疾卒”,稀里糊涂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关于莽古尔泰的这个“暴疾”,许多人都提出了质疑,觉得他其实是被皇太极害死的。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在德格类也“暴卒”后,立刻得到了某种印证,从而更坐实了谋害的推测。

  
  至于莽古尔泰的死,在情感上对莽古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许有人会说,莽古尔泰曾经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衮代,所以他们兄妹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怎么样。

  
  老实说,飘飘对莽古尔泰“弑杀”生母的说法不敢完全苟同,毕竟这仅仅是皇太极的一家之言,目前除了《清史稿》以外,我还没有找到正史上更多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如果大家又见过的话,欢迎告诉飘飘,非常感谢)。但如果这真是事实的话,那皇太极因莽古尔泰而处死莽古济的理由就显得靠不住了。
    
  
  不管莽古济兄妹关系如何,他们毕竟是一母所生,因而在政治倾轧中,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被对手看作一体,当然也包括德格类。关于德格类这个人的评价,飘飘所看到的有关史料中大多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他的个性不像哥哥姐姐那样暴躁,而是一场冷静沉稳。每当莽古尔泰当众失态的时候,都是德格类极力的阻止他的不理智行为。尤其是莽古尔泰最后被治罪的那一次,他在盛怒下对皇太极拔剑相向,德格类立时便向哥哥一拳打了过去。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在阿敏出事以后,聪明的德格类就已看出了皇太极的心思,也十分明白他下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莽古尔泰。只是鲁莽的莽古尔泰看不到这一点,依旧我行我素,这令德格类十分担心,却又无能为力。直到莽古尔泰被激怒,拔出宝剑的时候,德格类这才一拳挥上。
  

  这一拳有德格类对哥哥目无君上的不满、不计后果的气愤以及皇太极将如何处置的担忧。可是,他无力改变一切。在莽古尔泰死后,德格类更加小心翼翼的谨慎为人,希望能够逃过一劫。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天聪八年之后,德格类动辄受责,不管怎么说怎么做结果都是错。最终在天聪九年十月,德格类终于暴病而亡,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惋惜和一连串的疑惑与猜测。

************************************************************************************************  
  五、
************************************************************************************************    

  就在德格类猝死之前,大金国出了一件大喜事,然而这件喜事却激化哈达公主与皇太极之间矛盾并成为她丧命的的导火索。
  

  天聪九年,一直与满洲为敌的林丹汗终于兵败身亡,他的家眷百姓纷纷投附大金。这个结果令皇太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与热情,于是,他亲自带领着子侄信臣出城迎接凯旋的将士和投降而来的林丹汗的妻眷。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允许满清贵胄们从这些女眷中挑选自己的中意的人。最后,豪格在众多蒙古贵妇中选中了林丹汗的侧福晋伯奇,并且得到了父亲的同意。
  
     
  当时的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此之前豪格也已经有了众多妻妾,如今再娶一个蒙古福晋本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这些年来皇太极对于莽古尔泰以及德格类的种种做法早已让莽古济怨气十足,这一次,他竟然允许她哈达公主的女婿豪格另娶他人,莽古济终于忍无可忍,她决定借机去向皇太极兴师问罪。
  
     
  其实,皇太极与莽古济不合早在努尔哈赤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在后来列举哈达公主的罪状中,皇太极也曾说过“至于哈达公主,皇考在时,专以暴戾谗潜为事。”皇太极口中的“暴戾谗潜”也许是莽古济曾经在努尔哈赤面前说过或做过不利于皇太极的事情,又也许只是女儿在父亲面前任性撒娇的表现。可不论哈达公主是否真的曾在努尔哈赤面前“暴戾谗潜”,至少说明当时努尔哈赤对哈达公主还是相当喜爱的,因此哈达公主才能在他的面前表现的任性而放肆。
  
     
  哈达公主向皇太极兴师问罪的结果可想而知,皇太极根本不理会她的质问,一味的顾左右而言他。弟弟玩世不恭的表现彻底激怒了哈达公主,盛怒中的她不及多考虑,便愤然而去,并且擅自离开了出迎的队伍返回京城。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哈达公主同哥哥莽古尔泰一样中了皇太极的激将法,两人同样的脾气暴躁,而且缺乏城府。
  

  也许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原因,使得哈达公主养成了任性、易怒、做事不计后果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在充满尔虞我诈的帝王家庭里来说,是最大的危险与不幸。因为它们无法适应残酷斗争中复杂的游戏规则,也无法使自己受到保护,同时又很易授人以拳柄。所以,性格上的缺陷成为导致哈达公主悲剧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离开的路上,哈达公主遇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亲家,哥哥代善。代善和哈达公主一样,刚刚在皇太极那里碰了钉子。他和堂弟济尔哈朗争夺美丽富有的苏泰太后,但皇太极最后却判定把苏泰太后嫁给济尔哈朗。同样的遭遇使得代善对妹妹多了一份同情与理解,于是他将哈达公主请到自己的家中设宴款待,并且赠送给了她很多礼品。
  
    
  事情传到皇太极的耳朵里,不禁令他勃然大怒(不过不知道他的大怒是真是假),他认为代善在这个时候对哈达公主表示友好是在有意与自己做对。于是,皇太极召集了众大臣在一起,开始长篇大论的细数代善的“种种恶行”。接着又将矛头转向了哈达公主,斥责她“恶虐谗佞”,顺道还捎带上了德格类、豪格、岳托三人,说他们“偏听哈达公主之言”。事已至此,哈达公主彻底陷入了被动的深渊,成为了这次事件的众矢之的。岳讬、德格类和豪格分别受到了罚银的处罚,而莽古济则被削掉了和硕公主的称号,贬为平民,并且还被软禁在家,禁止与其他亲属来往。
  
    
  这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皇太极政治手段的高明之处。通过这件事,皇太极一来给已经一蹶不振的德格类最后的一击;二来对代善进行了打击与警告;三来使豪格彻底摆脱岳母的影响;最后又将一直与自己不和的哈达公主置于不复之地,真可谓是一石四鸟。
  

  当然,皇太极心中是很有分寸的,他以斥责代善开始,却以重惩莽古济结束,其他牵连进来的人皆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种“因材施教”的结果不但是顺利铲除了异己,而且又收到了敲山震虎的良好效果。一切正如皇太极所愿,受到责罚后的第八天,德格类便暴病身亡了。显然,不管皇太极与德格类的死是否有直接的牵连,他都无疑是整件事情中最大的受益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52:5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2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六、
************************************************************************************************  

  德格类的死令哈达公主惊心,之前她没有料到皇太极会如此心狠手辣,更没有料到他刀口上的目标除了莽古尔泰之外,还有德格类和自己。可现在的哈达公主虽然恍然大悟,但已经没有了任何招架之力,只能乖乖的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现在哈达公主能做的,只有祈祷上天保佑,皇太极能够稍稍念及骨肉亲情,在她一无所有之后放她一条生路。然而这一次,哈达公主却要失望了。
    
  
  不到两个月之后,哈达公主府上一个名叫冷僧机的仆人向皇太极告密,揭发公主夫妇曾经与莽古尔泰、德格类一起结党谋逆。接着,禁军神化般的从府中搜出十六块刻有“金国皇帝之印”的木牌。还没等哈达公主反应过来,她的丈夫琐诺木又站出来“自首”,声称确曾参与此事。就这样,这场惊天动地的“谋逆”大案便铁证如山了。
  
    
  其实,稍有判断能力的人都能看出这件事情当中存在的疑点与蹊跷,首先,案子中涉及到的四个主要当事人,除了琐诺木成为污点证人以外,另两个主犯莽古尔泰和德格类都已不在人世,竟然成了是“死无对证”的格局。第二,这一连串的事件发生的那样的连续紧凑,而且揭发的时机也刚刚好。德格类才死,哈达公主被软禁,对于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他们都毫无还手、辩解之力。第三,即使是确有此事,那么在两个兄弟都已去世之后,哈达公主又为什么还保留着那足以致她于死地的木牌等人来抄,难不成她还想做女皇帝?第四,以哈达公主与索诺木过往的关系和感情看来,即使她要谋逆,也不可能让琐诺木参与。另外,很多人也指出,以德格类一贯的为人,也是压根儿不会参与谋反的。
    
  
  那么如果这件事情是一场诬告,就会有三种可能:


  一是冷僧机为了求取富贵,投皇太极之所好,诬告主人。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一招是极其冒险的,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后来皇太极的极力保全,他早就因为卖主求荣遭到严惩了。况且这样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又是有怎样的通天本领,将一切布置的如此完美,连男主人也甘愿任其摆布呢?


  二是琐诺木杜棱所为。为了摆脱哈达公主,他趁着妻子落难导演了这出告发的戏码,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同时他的做法也正好击中皇太极的下怀。不过,飘飘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因为如果琐诺木是主使者的话,起码就不会将自己牵扯进去。要知道皇太极对他的猜忌是由来已久的,这样的做法等于是给了皇太极将他和哈达公主一网打尽的借口。


  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太极一手策划,琐诺木和冷僧机一样,只是听命于他的棋子。因为只有事先得到了皇太极的允许,二人才可能保证在这场风浪中全身而退。不过,皇太极的目的并不单单是要杀掉哈达公主,一个女人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威胁,他真正的意图是要对一直忠于莽古尔泰兄弟的正蓝旗一支进行彻底的清洗。当然,皇太极既然要清洗莽古尔泰的同党,就不得不将一个够重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可毕竟只拿死人说事的做法是难以服众的,所以尚在人间的,与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有着莫大关联的哈达公主就成为了皇太极最大的口实。


  然而,纵使案件疑点重重,却没有人敢反驳,只有贝勒岳托一人站出来为哈达公主和德格类鸣不平。但是作为哈达公主女婿的岳托,他的话又有什么力量呢?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哈达公主已是死定了。当然,死的并不只是她一个人,还包括她的儿子额必伦、弟弟费扬古、侄子屯布禄、爱巴礼(莽古尔泰之子)以及近千名正蓝旗的将士,都成了这场谋逆大案的无辜牺牲品。至于这兄妹三人其他的子女亲眷全部被贬为庶人,逐出宗籍。不过,又坏就有好。公主的丈夫琐诺木因为自首有功,所以免去一切罪责;而卖主求荣的冷僧机更是被授为三等副将,从此平步青云。
  
************************************************************************************************  
  七、

************************************************************************************************

  
  哈达公主死了,成了大清皇朝唯一一位被处死的公主,但关于她的悲剧却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在她被定罪后不久,她的侄子兼女婿豪格便将自己的表妹妻子杀死了,理由是“岂可与欲谋害吾父者之女同处”,这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我们现在听起来是多么血淋淋的残忍与无情,不过豪格这种“大义灭亲”的做法还是得到了皇太极的肯定和嘉奖。
  

  豪格的做法无疑令岳托感到为难,他同样是哈达公主的女婿,但他也是一直以来唯一肯为她鸣不平的人。或许因为岳托不比豪格跟皇太极感情深吧,让他亲手把“逆贼”的女儿、他的妻子杀死,岳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万般无奈之下,岳托上疏起奏:“豪格既杀其妻,臣妻亦难姑容。”把这个难题抛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很快便明白了岳托的意图,他自然也不愿意当恶人,只得阻止了岳托“杀妻”的企图。尽管是虎口拔牙,但岳托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妻子,不过也因此大大得罪了皇太极。虽然碍于代善的缘故,皇太极不能重惩岳托,可在之后的日子里,诸如降爵、罢官、罚银、软禁等处罚便成了岳托如影随形的境遇。
  
  
  一向精明的皇太极被岳托将了一军后又岂肯善罢甘休。第二年,在皇太极的安排下,一名来自杜尔伯特部的蒙古女子成为了岳托的侧福晋。这位侧福晋进门不久便到刑部控告大福晋(莽古济的大女儿)欲以巫术加害她,一直以来倍受歧视的大福晋只得辩解道:“适见尔发上有虮子,为尔捉之,误摘尔发,已于尔面前掷之矣。”然而这种辩解却未能奏效,刑部还是以魇胜之罪将她判处死刑,并上奏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听到后,立刻显示出了极大的宽宏与胸襟,他对大臣们说:大福晋的母亲和妹妹(指豪格妻)已因罪伏诛,我若处以重罪,她将说我因仇恨其母,故入其罪,若从轻处置,她又怎能理会我的恩意?”,因而决定在处置大福晋的问题上不作表态。(这番话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大臣们不是傻子,皇帝虽然嘴上说不表态,但心里怎么想谁都清楚。于是经过几次三番的商议后,他们仍然要坚持以魇魅的罪名对大福晋定斩不赦。这时皇太极又一次表现出他特有的“高风亮节”,以皇帝的身份赦免大福晋的死罪,借此向众人表明自己的宽宏厚道、大公无私。当然了,死罪可免,活罪却是难逃的。皇太极下令,从此以后,大福晋被“在家另室居住,不得至岳托所,岳托亦不得往视。”他用这道禁令隔绝了大福晋对岳托的依赖,也惩治了岳托以往的“无礼”。于是,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便在同一屋檐下形同生死了。直到一年后,岳托战死沙场,这位大福晋也随后殉夫而死。至此,与哈达公主有关的所有悲剧才最终宣告结束。


  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尾声,那就是在岳托去世半年后,他的部下有人告发他曾经与岳父琐诺木“入内室密语”(竟又与之前的案子如出一辙),于是皇太极怀疑岳托心存不轨,但因为人已经死了,所以就开恩不再追究。呵呵,上天果然是厚待皇太极,这个事件不仅宣告了当年谋逆案的真实性,同时也再次为皇太极树立起仁慈而高大的光辉形象。一直到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皇帝才为岳托平反昭雪。乾隆四十三年,莽古尔泰、德格类和费扬古的后人被重新收归宗籍。一切,在悲剧发生一百多年后才终告结束。
  
  
  
  入选理由:当一个公主的一生全然是被利用、交易、阴谋、背叛和死亡串连起来的时候,又怎么能不令人为之扼腕?哈达公主的经历正是一种控诉,控诉在那个社会中,女人命运的悲惨与无助。

 


 


请继续关注:《清宫十二钗(三):梅开二度——固伦淑慧公主》


[em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54:2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06: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我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莽古济是被凌迟处死,是这样吗?如果是的话,这恐怕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凌迟来处死罪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07: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仙袂飘飘在2007-2-6 23:12:36的发言:

皇太极为什么会如此憎恨莽古济兄妹几人呢?仅仅是因为莽古尔泰在权力上对他的威胁或始皇太极个人的心胸狭窄吗?好像并不全是这样。在四大贝勒里,除了莽古尔泰以外,被皇太极清除掉的还有贝勒阿敏。尽管皇太极对阿敏也是恨之入骨,可阿敏的几个兄弟济尔哈朗、费扬武等人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另外对于被他逼死的阿巴亥大妃的三个儿子,皇太极也是关照有加。由此看来,皇太极并不是一个极端冷血的人,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作为皇帝一个来说,政治上的争斗引起手足之间的残杀还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他的每一次出手,目标都极其明确清晰,并没有一味地滥杀无辜,赶尽杀绝。

关于皇太极的为人、以及处置政敌的方式,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皇太极之所以将阿敏囚禁于高墙之后,没有再继续对阿敏的部下和亲信进行更进一步的打击,主要是因为阿敏所统领的镶蓝旗中有一个皇太极非常信赖的人,这个人就是济尔哈朗。济尔哈郎在其父舒尔哈齐死后孤苦无依,先是投靠其兄阿敏,遭到阿敏冷眼后,被皇太极收留(不得不承认皇太极为人处事很有一套),此后济尔哈郎一直跟随皇太极,说皇太极看着济尔哈郎长大,并不为过。由于这种关系,皇太极一直视济尔哈郎为“自己人”,也由于这种关系,济尔哈郎成为了皇太极的心腹。因此,皇太极在打倒阿敏后,让既是阿敏兄弟、又是自己心腹的济尔哈郎接管阿敏留下的镶蓝旗,便可直接利用济尔哈郎让镶蓝旗直接听命于自己,没有必要再做出弑杀之举来打击阿敏和他的镶蓝旗。

而正蓝旗的莽古尔泰兄妹就不一样了,以莽古尔泰兄妹为首的正蓝旗,没有一个人能让皇太极十分信任。虽然德格勒出于对形势的考虑分析,尽力向皇太极表示忠心,但由于莽古尔泰兄弟共事多年,皇太极将他们兄弟俩视为一体是必然的。这样皇太极要向铲除以莽古尔泰为首的正蓝旗势力,就必须斩尽杀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08: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关于皇太极在逼阿巴亥殉葬后,对多尔衮兄弟三人能不能算是“关照有加”?皇太极在位一十八年,最信任的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济尔哈朗,但是这个济尔哈郎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而皇太极作为明清鼎革大动荡时代的一个很有进取心的创业之主,实在需要“睿智之王(满语为墨尔根代青)”多尔衮的辅佐,于是就有了皇太极对多尔衮的信赖,有了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提拔,这一方面是皇太极对多尔衮才能的认可,一方面也是皇太极利用多尔衮的才能实现自己的雄心霸业!但是,随着多尔衮在朝中势力的不断扩大,皇太极对多尔衮逐渐由信任转变为防范,再转变为想打垮。欲借“退兵三十里”之事,定多尔衮之罪,就是皇太极打击多尔衮最好例证。所以,皇太极绝对不是没有想过整垮以多尔衮兄弟为首的两白旗的势力,而是多尔衮的谋略比起阿敏、莽古尔泰之流实在强得太多,所以皇太极的诡计没有得逞而已!皇太极在位期间,交给多尔衮的任务多半都是苦差事。比如,崇德年间清朝围困锦州时,清军是三个月一换防,由济尔哈郎和多尔衮分别担任主帅,皇太极派多尔衮统兵围困锦州时,要么是严寒(那里冬天冷得要命)、要么是酷暑(夏天热得要死),而派济尔哈郎统兵围困锦州都是春秋时节,这明摆着是给多尔衮穿小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14 04:27 , Processed in 0.0265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