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瓜尔佳舒伦

[转帖]情淡如水 ——也谈康熙大帝的爱情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3 16: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关于《康熙起居注》的问题

清朝正式设立起居注馆是在康熙九年。不过,建议设立此制度的于康熙七年;由熊赐履所提。但当时鳌拜专政,因此这个提议被搁浅。直至玄烨夺权成功后于太和门西廊设置起居注馆。

玄烨以为:“记注起居事迹,将以垂之史册,所关甚要。”因此选择日讲官兼任记注官,且这些人都是德才双杰,皇帝非常信任的官员。

但在康熙十八年九月,玄烨突然下了一道谕旨:“会议机密事情及召诸臣近面口谕,记注官不必侍班。”由此可见,此时玄烨已经认为记注并不可靠。且在康熙五十六年,玄烨表示:注官多是年少之人,官职卑小,阅历浅薄,不能准确无误的记录谕旨,便以一切政事在各衙门都备有档案,不必另行记载为理由,将起居馆撤除。

且不论雍正对康熙年间史料的破坏殆尽,就是《康熙起居注》与有关档案核对亦不符之处:

1、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2、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3、七月 初九日册立贵妃佟氏为皇后。次日皇后崩,谥孝懿。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取自《康熙朝宫廷大事年表》,由故宫博物院编撰。

所以一切以《起居注》为基准,竹子以为是片面的。康熙不认同在先,雍正粉饰太平于后。《清史稿》虽然编撰仓促,不过其到底是由数十的饱学大儒参照大臣奏折、康熙朱批、实录、起居注……一系列的史料编撰而成,或有不妥,但全盘否定就有些过枉矫正了。故宫博物院在史料方面收集保存的权威性则是公认,笔者就不多赘言了。

更何况,“中宫之丧,自孝诚仁皇后后,直省治丧仪制久未举行。”取自大臣上乾隆皇帝的奏折,所谓欺君之罪,估计没人当的起。大臣们也没道理在这件事情上弄虚作假、藐视君威。所以要推翻这条论据,还需要更为有力理由

第二,关于梓宫的位次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寝内布局也是如此:……,最里边的券堂叫“金券”,是主要墓室,内有石床,帝后棺椁全部摆在石床之上,正当中是皇帝梓棺、梓棺之下有“金井”一眼……

再者,地宫中葬入四位皇后:仁孝、孝昭、孝懿、孝恭。若以孝懿后葬为梓官居于次位的原因,那么孝恭的梓官次位却与上前两位皇后相同,这又如何解释?

第三,我认为你们将古人现代化了。康熙拘禁鳌拜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试问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毛头小子如何忍辱负重、一举翻身。何况皇帝大婚就是他成人的标志,且这个皇帝十三岁可就有儿子啦。因此认为康熙直到其二十二岁尚未成熟,实在主观。

同时,作者认为康熙与孝懿之间是“成熟”的爱情,却无法提出强而有力的证明。他认为仁孝皇后的记载过少,可仁孝皇后却是史料对康熙妃嫔记载上笔墨最多的;他认为康熙为孝懿写悼诗,所以圣祖待其最殊,可“皇后先于皇帝葬入地宫”始于仁孝皇后,康熙为其亲手制册文的也是仁孝皇后(另两位皇后的册文不知出于何处,但仁孝皇后的册文则是点出为康熙亲制),就是谥号,赫舍里氏也是独树一帜,谥为“仁孝”,后是被雍正改为“孝诚”。更不用说其子的与众不同了,而孝懿皇后的女儿却和其他妃子出的女儿没什么不同。孝懿生育到所出女儿夭折,康熙一直在宫外。也就是说康熙根本就没见过孝懿为他生的女儿。得知女儿夭折,就批示个“不制明器”,连宫都不回。

如果这样的情感叫做细水常流的成熟感情,那我对拥有如此成熟情感的古代女子深表真切的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7: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的是1984年版的第一档案馆编的,还有清史稿,三后的葬礼相同,能对上。综上所述,好象所有的资料都一团乱麻!!又说《康熙起居注》不实,又说〈请史稿〉不实,《康熙朝宫廷大事年表》,不也是以这些为基础编成的吗?好象所有都是我们自己在选择愿意相信的相信。照楼上的说法这么是不是该怀疑那个诗是不是伪造的啦!!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7: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元年,礼臣言:“古帝王升祔太庙,必以皇后配飨。周祀閟宫,汉于别寝,唐、宋有坤仪、奉慈殿以展孝思。自是配庙者,皇后字上一字与庙谥同,祀别庙者,但有谥无庙号。其配位或一帝一后,或一帝二后。宋太宗、徽宗则四后先后升祔,礼制不同。本朝太祖三后,唯孝慈祔庙称高后,太宗二后,孝端、孝庄并称文后,世祖三后,孝惠、孝康并称章后,孝献但祀孝陵飨殿,定制然也。今圣祖祔庙,仁孝作配,允宜同飨。第庙谥曰仁,与尊谥衤复,改题孝诚,与孝恭体备母仪,并宜同祔。其孝昭、孝懿,应集廷臣详议。”寻议定:“夏、商逮六朝,皆一帝一后,唐睿宗二后,宋太祖三后,太宗四后。祔庙之制,硃子诸儒咸无异说。谨按前典,孝昭、孝懿应与孝诚、孝恭并称仁皇后,同祔太庙。”从之。 案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并列如序。首孝诚,次孝昭,次孝懿,次孝恭。于此奉帝、后神主,以次安东旁,西乡,位次太宗。

“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请问在那里看到,孝恭怎么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8: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年五月,皇后赫舍里氏崩,辍朝五日,服缟素,日三奠,内外会集服布素,朝夕哭临三日。移北沙河巩奉城殡宫,帝亲送。自初丧至百日,亦躬亲致祭。时用兵三籓,虑直省举哀制服易惑观听,免治丧,馀如故。册谥仁孝。三周后,致祭如陵寝。后葬昌瑞山。世宗登极,谥曰孝诚仁皇后。

中宫之丧,自孝诚仁皇后后,直省治丧仪制久未举行。至是王大臣言:“周礼为王后服衰,註谓诸臣皆齐衰,是内外臣工无异也。明会典载后丧仪,十三布政使司暨直隶、礼部请敕差官讣告。外省官吏军民,服制与京师同。今大行皇后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应令外省文武官持服如制。”

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从孝诚开始“直省治丧仪制”就没在举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3 1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黛青君,要我说你什么好呢。

我以仁孝皇后在世时,康熙未曾册封其他的女子,是表示赫舍里氏的皇后之位非常稳定。玄烨夺权成功,并未急于册封哪名女子,是以无人可动赫舍里氏的后位。

再者,康熙十六年漠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进攻和硕特部,侵占青海,次年,又侵入新疆。并勾结沙俄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因此,虽然吴三桂率部向清廷投降,也只能说战局发生重大转机,离局势平稳还有段距离。

而康熙第二次立后的时间是在当年的五月十一日,为仁孝皇后三周年祭日过去整七天。选择这样的时间反映他缅怀亡妻,尽责尽礼。二十年的那次册封同此例。

还有就是和妃瓜尔佳氏,其为康熙中年、晚年甚得宠的妃子。不过那时康熙身边已有密嫔、宜妃。根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时宫廷画家)在其《京廷十三年》中的记载,康熙用恶心的小动物投掷妃嫔的裸足。那时的康熙已经将女人当成玩物了。

下面就是满族风俗的问题了。满洲家法“子以母贵”,我想知道这是出自何处。众所周知,嫡子继承制是汉民族宗法制度的核心,而康熙初年满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权位继承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金,称汗。他在生前发布谕旨明示,在他死后,他的汗位由八大贝勒共同议定,而不由他本人生前指定。他死后,经八大贝勒的明争暗斗,四贝勒皇太极即汗位,是为清太宗。

也就是说,胤礽是大清朝第一个皇太子,当然也是最后一个。至于因为嫡子所以受到父亲的宠爱,这个理由你用在他被立为太子上还差不多。历朝历代,还没听说过谁只是因为是嫡子,而受皇帝爹爹的无上眷宠。何况康熙皇帝自己都理直气壮地对大臣表示:“允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否定,还说别人主观臆断。

康熙之于太子也不是一个“精心栽培”就可以函概的。举一例:这是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时说的一篇话,仅摘一句

“……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

看好了,不是皇帝摆出九武至尊的架势痛斥儿子,而是父子间你一句我一句的激烈争吵!!更令人跌碎眼镜的是最后忍气吞声、偃旗息鼓的居然是皇帝老子。这不得不让人在感慨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暗地嘲笑康熙皇帝一下:自作自受、活该!!

人家孝懿可是有个女儿(可惜夭折),外加个养子,不要把人家想的那么可怜。何况皇后养子做太子的不是没有先例,唐高宗的王皇后收养的陈王就是一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3 18: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熙朝公主(十):花自飘零——和硕敦恪公主

若是从孝诚开始“直省治丧仪制”就没在举行了。应为:“中宫之丧,自孝诚仁皇后,直省治丧仪制久未举行。”

此为《圣祖实录》中有关康熙对仁孝皇后治丧的诏书“辛未,喻礼部:皇后何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经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滋尽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倦怀懿范,痛悼弥深。宜有称谥,以垂永久。著内阁翰林院会同拟奏,应行典礼,两部详查以闻。”(圣祖实录四十七卷)

时用兵三籓,虑直省举哀制服易惑观听,免治丧,馀如故。”结合阎崇年老师及实录中的描述,个人认为这句口谕应是说孝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9: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清宫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自己的孩子不自己养,在说雍正也没正式过继给佟氏吧。

我记得第二次册封是在16年8月,康熙晚年视女人为玩物,孝懿也死了,这怎么算呢?

满洲家法“子以母贵”,我也有听过,努尔哈赤的儿子里面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有多尔衮三兄弟都是正妻所生,才有资格角逐汗位。像阿巴泰、德格类明显底气不足。

还有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就福临和博果尔在继承范围内,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五宫妃子之一,而博果尔的母亲是麟趾宫贵妃,福临是永福宫庄妃,按理博果尔最有资格,但是福临因为多尔衮的原因继承皇位,所以麟趾宫贵妃一直很不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9: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用兵三籓,虑直省举哀制服易惑观听,免治丧,馀如故。”结合阎崇年老师及实录中的描述,个人认为这句口谕应是说孝昭的。
这只是假设,而且不是口谕,是记载。按道理说康熙13年才是与三藩开战最激烈的时候,而17年局势以大定。清史稿和起居注都是这么记的,很合逻辑。

不是要相信个人凭感觉推断,而不相信记载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3 19:22:1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3 1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我希望你可以弄清楚:

“时用兵三籓,虑直省举哀制服易惑观听,免治丧,馀如故。”此为清末学者,非记载。我上面引《实录》的康熙皇帝的谕才叫做记载。

“中宫之丧,自孝诚仁皇后,直省治丧仪制久未举行。”此为编者

究竟哪个更准确些,可想而知了。

还有就是康熙十三年乃三藩开战最激烈的说法从何而至?康熙十三年五月,三藩之乱始成,然后就是清军百战百退,我就不赘述了。至康熙十六年三月吴三桂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同年去世。但其乱尚未平息,到康熙十八年方可称形势大定。再,康熙十六年漠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进攻和硕特部,侵占青海,次年,又侵入新疆。并勾结沙俄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由此可见,这一年大清并不太平。

而且我做出上述判断并非是自己的感觉,而是依据《圣祖实录》、清朝大臣的奏章以及满学会会长的意见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2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12年11月吴三桂反,康熙13年3月耿精忠反,当时朝廷里人心浮动,此时最重要的正是士气,怎么可能全国治丧。

清末的学者修清史稿把“时用兵三籓,虑直省举哀制服易惑观听,免治丧,馀如故。”引在孝诚的丧事中,不可能没有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18 16:47 , Processed in 0.0254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